蜜蘋果適合在溫帶氣候生長,台灣地屬『亞熱帶』,必須透過『海拔上升100公尺氣溫約降低0.6度』的高度換低溫方式才能成功種植蜜蘋果,以目前的氣溫,海拔2000M到2600M的山區皆有人栽種,以梨山、福壽山、大禹嶺三個地方為主,而前面兩者產量最大。
台灣的蜜蘋果主要品種是『惠』(Megumi),為國光與紅玉雜交種,根據外皮又能分為『紅惠』與『花惠』兩款。在民國60年左右自日本移入台灣種植。因海拔高,日夜溫差大,容易結蜜而得俗名『蜜蘋果』,但請大家注意,結蜜與否並非判斷是否真的是蜜蘋果的標準。
結蜜指的就是蜜蘋果切開後,在果核四周呈現半透明、色澤比較深的蜜腺。蜜蘋果結蜜的現象主要是蘋果本身為了禦寒所出現的生理特徵,在專業的說法叫做『水心症』,因為蘋果代謝異常造成山梨糖醇累積在果肉細胞中,呈現的半透明狀態。
要增加結蜜率除了靠施肥去調整以外,最好能搭配寒流跟降雨,通常只要秋冬之際從溫帶地區帶來的寒風與水氣夠頻繁的話,蜜蘋果結蜜率自然會提升。
台灣蜜蘋果表皮會有一層天然果蠟,是自然形成的保護機制,非人工臘,大家可以放心食用,不必去皮。
通常有部分的進口水果會上蠟,主要是為了長途運輸保鮮之用,也因此台灣蜜蘋果並沒有外銷需求,所以自然不會想要增加成本抹上蠟。
臘本身又會分『食用』跟『工業用』兩種,正派經營的農場都會使用食用臘,很少聽說用工業臘。食用臘為一種幾丁葡聚糖,用來保鮮之用,少量食用對身體無害,擔心也可以去皮。因為用量不多,所以有時從外表不好分辨。
我們在產地挑選蜜蘋果會先看果樹的健康狀況,還有樹下的植披是否充滿生氣,接著每年採收前一定會抽驗農藥確認安全無虞。
蜜蘋果本身拿在手上是有些沈,代表果汁豐富口感不乾扁。外皮必須要有天然果蠟,看起來亮亮的代表新鮮度很充足。果型則是要渾圓,大小落在150g-250g左右的中小型果最佳。蜜蘋果太大顆儘管稀有,但整體風味不見得比小顆好。(以上是我們擇果經驗談,僅供交流參考)
新鮮的蜜蘋果本身很耐保存,建議大家收到還是可以先打開,確認從高山運下的配送過程是否有碰傷,碰傷代表蘋果本身組織被破壞,建議要先吃掉。其餘的部分可以用袋子包好,避免蜜蘋果水分被冰箱吸走,更周延的方式則是放在保鮮盒內,接著放到冰箱冷藏,2-3週都不成問題。
這裡跟大家推薦知果堂的『星切法』,先把蜜蘋果切片狀,再用星星模具把果核去掉,請參照圖片,除了果核無法食用被去除以外,連果皮都一起吃下,可以補充最完整的蘋果營養。(台灣蜜蘋果不上臘,只要慎選有經過藥檢的蜜蘋果,連皮吃很好)
知果堂的蜜蘋果,每年檢驗300項以上農藥殘留,使用素雅少油墨的紙盒包裝,下方連結可以買到高海拔 福壽山蜜蘋果(產季10月底到12月中旬):https://bit.ly/3waE3TB