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金棗

台灣金棗

 

金柑(Kumquat)又稱金棗、金橘,泛指黃色外皮的可鮮食作物,原產於中國江西一代,在18世紀中葉移入台灣。 

 

大家的困惑:但金柑跟市面上的『金桔檸檬』又一樣嗎? 

兩種是不同的作物,金桔(四季桔)指的是照片中綠色的作物,多數用來搾汁添加到飲品裡面。

 

 

金棗的產地 

金棗是一種芸香科的果樹,大小約2公尺左右,喜歡雨水,卻又希望排水良好的作物,在台灣以多雨的宜蘭,還有中部的嘉義丘陵地區兩地為主,其中宜蘭佔了大多數,每年大概農曆11月到隔年2月採收,因為跟春節相近,加上金黃的色澤,常常是過年神桌上的要角。 

 

 

金棗的加工歷史 

宜蘭舊地名葛瑪蘭,在1843年清朝統治時期,由當時的官員 朱財哲 通判指導當地人如何製作金棗蜜餞,慢慢地建立起宜蘭當地加工金棗的生活習慣,這是有記載可考的最早加工歷史。 

 

加上宜蘭三面環山,以往物資要運送出去販售是有難度的,很容易造成潰爛。如同台南東山人將新鮮龍眼烘乾,再運送到山下販售,換取生活所需的物資,地理環境也是促成宜蘭人發展更多的金棗加工方式的原因之一。 

金棗被認為對呼吸系統有幫助,也因此許多宜蘭人生活的記憶,往往把醃漬金棗作為家庭保健良方,如果出現咳嗽症狀都會飲用。(特別說明:此段指宜蘭人的生活習俗,非指涉金棗具有療效)

 

 

時至今日,宜蘭金棗的加工從以前的『功用型』已經轉為『品味型』,有越來越多美味的加工方式持續被發展,其中宜蘭 橘之鄉,投入非常多資源再進行金棗產品的研發,兼具傳統與現代的加工,非常值得探訪。

 

 

金棗品種 

 

台灣目前金棗種植品種以『長實金柑』為主,另外有少量的『黃水晶金柑』,與其他少量品種。 

長實金柑自中國引進,這是台灣目前主要的加工品種,果型呈現長橢圓型,口感酸甜,隨著農民技術不斷的演進,這幾年長實金柑鮮食的口感也很棒。

 

 

黃水晶(台農一號)金柑是由寧波金柑改良而來,果型呈現圓形,口感甜、無酸感。寧波金柑也是從大陸引進,黃水晶則是在寧波金柑的基礎上再做調整,是第一款台灣研發的金棗品種,有別於長實金柑喜愛雨水的特性,黃水晶非常怕水,著果後如果遇到連續雨水就會落果,因此台灣目前僅有一位生產者成功量產,為此還搭設了幾百萬元的溫室,讓黃水晶金柑住在裡面。

 

 

金棗可以鮮食嗎? 

金棗是一款可以做到農藥安全的作物,只是要犧牲一些產量,還有表皮比較斑駁。消費者可以在購買前先要求店家或者生產者出示當年度檢驗報告,收到後再輔以清水沖洗,連皮一起食用,補充最完整的金棗營養。

 

如何挑選金柑 

不論是黃水晶金柑或者是長實金柑,挑選的要訣要先看看外皮是否鮮豔透著亮光,這代表新鮮度足夠。其次是拿在手上要有點分量,代表果實內部水分飽滿不空洞。 

以知果堂在產地選果的經驗:長實金柑適宜挑選果實大小中等,過大可能水分不足,過小味道又容易酸澀。至於稀有的黃水晶金柑,則是越大顆甜度越穩定,小粒可能在品質的表現上沒有這麼傑出。

 

回上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