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草莓在1934年從日本引進,一開始是在台北地區跟陽明山種植,剛開始成效不佳。在1958年由苗栗大湖農家帶回當地細心種植,終於開始慢慢的規模化,也開啟了『大湖=草莓』的印象。而經典的豐香草莓就是在1985年引進台灣,經過改良後正式命名為『桃園一號』,曾經高踞9成以上的種植品種,但在2019年左右,產量開始大量衰退。
位於大湖武榮地區的草莓園
草莓園經常離山很近
草莓屬於多年生草本植物,健康的植株通常可以活三年,但是結果率會逐漸變差。在台灣產地以苗栗為主,近年苗栗區域以外也有不少人種植,通常專業生產者會每年重新植苗,以維持較高的生長率與植株健康。
草莓苗會在每年入秋後的9-10月左右定植,11月左右開花,開花後30-40天可以採收,開花量通常就能判斷結果率,但開花期到結果這段時間氣候得宜才有可能量產,一旦下雨可能就會減收,說草莓是高度看天吃飯的作物一點都不為過。
而經常聽人說到草莓有『幾期』,就是草莓苗在長達半年的生產期中會有幾次開花期,而開花後的草莓果實,就被稱作『這是幾期花的果』,通常二期花產量最多、品質最佳,產季落在春節後。一般草莓苗一季約有3-4次的開花結果期,隨著氣候越來越不穩定,未來可能僅剩下2-3期。
草莓是餐飲店家最愛使用的水果之一
台灣最早期規模化栽種是豐香,風味濃郁、口感偏軟,是一款非常美味的草莓。隨著豐香抗病力變弱,逐漸被香水草莓所取代,香水草莓口感偏硬,味道酸甜,是目前台灣的主流品種。不過這幾年香水的抗病力也變差了,目前正在研發其他品種替代。台灣草莓跟日本草莓其實很類似,每隔數年就要推出新品種來取代抗病力逐年下降的舊品種。這點跟其他水果大異其趣,很多水果是越老欉越好,但是草莓反而是抗病力逐年衰退。
豐香草莓
香水草莓
我們去草莓園常常看到直接種植在土壤上的栽培方式,每年產季結束重新耕土,另一種是高架栽種,使用栽培土,不需要年年更新土壤,高架草莓的出現除了可以增加單位生產面積以外,方便遊客採果,也是高架草莓不斷變多的一大助攻,遊客站著採草莓絕對比蹲在地上還要方便很多。以上是我們簡單的比較:
平地草莓
高架草莓
草莓上坑坑洞洞的氣孔,很容易堆積農藥或者其他環境髒污,建議除了向安心的廠商購買以外,收到草莓時可以用大量清水沖洗,不需要浸泡或者使用清潔劑,因為浸泡時間過長容易發爛,等到沖洗乾淨後再去蒂頭即可食用。
草莓氣孔凹陷且密集,容易堆積農藥跟髒污,整顆食用一定要小心清潔。
因為草莓用藥常常備受關注,許多店家為了讓顧客安心,推出了各種銷售詞彙來描述自己草莓非常安全,如:安心草莓、友善種植草莓、減農藥草莓等等,其實都是行銷詞彙,並非一個『客觀』的認定方式,這裡再跟大家介紹有數據可以證明的說詞:
新鮮草莓的樣子
挑草莓第一可以看外光的光澤度,越是光澤代表新鮮度越高。第二可以觀察蒂頭的葉片,是否維持新鮮非枯萎。若有枯萎現象不是不新鮮,就是宅配期間非冷藏配送,悶壞所致。最後就比較主觀了,放在手上的感覺沈一些代表水分飽滿,相對入口也比較多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