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番茄

台灣番茄

番茄(Tomato)是茄科草本植物,在世界各國普遍被食用,全球果菜的種植面積中,番茄就佔了將近10%的種植面積。在台灣主要在冬天採收,全台各地皆有種植足跡。

台灣的番茄相傳是荷蘭人在1622年帶入台灣種植。但是沒有明確的文獻可考。真正有記載是在1900年代,日本據台時期,導入了許多番茄的品種種植,進而在回銷回去日本,這是典型當時的『工業日本、農業台灣』的體現。

番茄的種植遍及台灣各地,連海拔1600M都在夏天搶種,透過高海拔的低溫成功讓需要低溫的番茄也能成功在夏天量產。

 


歐洲人的『狼桃』

番茄種植歷史超過2000年,最早出現於馬雅文明。想想番茄在世界上的火紅程度,想必在人類有的栽培歷史一定是備受關注,但事實上不是這樣。

番茄枝條上毛茸茸的樣子,再加上一折斷枝跳就會分泌出黏稠的液體,16世紀的歐洲人都相傳,吃了這個作物會變成狼人,因此又把這個作物稱作:狼桃(Wolf Peach),所以其實經過了1800年還是沒人敢吃。

直到18世紀,有一位歐洲畫家覺得番茄外型很誘人,忍不住吃了,然後發現自己沒有變成狼人後,索性又吃了幾粒,幾天之後都沒有事情發生,大家才慢慢開始食用番茄,而真正在歐洲普及,已經是19世紀了。

番茄被認定具有多種營養,如今食用蕃茄變得非常普遍,圖片是知果堂DIY的番茄沙拉

 


常見的番茄品種

番茄以外型可以分為大果種跟小果種兩種。

大果種例如冰果室常常看到的黑柿番茄(台灣最早的番茄種植品種)、煮飯常用的牛番茄,通常這類大果番茄在台灣拍賣機制下被歸類為蔬菜類。

金蜜蕃茄(小果番茄)

 

玉女小蕃茄(小果番茄)

 

牛番茄(大果番茄)

 

黑柿蕃茄:黑柿蕃茄(大果番茄)

 

這幾年彩色小番茄栽種非常火紅,變成重要的溫室作物

 

 

室內種植與戶外種植

番茄分為兩個種植方式,露天跟溫室。兩個種植方式都必須搭棚架讓番茄可以往上爬藤,不管是露天或者溫室都會刻意控制藤蔓的高度,通常會落在人舉手可觸的高度,以利採收。露天多為種植大果番茄居多,產量也豐富。溫室為小果番茄等比較不好照料的品種。

露天栽種

 


溫室栽種:可以使用栽培土還有滴灌種植,更能精確掌握施肥、用藥,創造高品質番茄,溫室番茄更是台灣精緻農業的體現。

 

番茄怎麼挑選

番茄一般最美味的時間點在國曆12月到隔年3月,天氣冷又有充足日照的日子,通常番茄最美味。觀察番茄蒂頭是否新鮮張揚,就能確定新鮮度,加上只要挑對採收季節,要好吃其實不難。

現採番茄的樣

回上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