▎知果堂講水果 ▎麻豆文旦的起源
有文化的老滋味

▎知果堂講水果 ▎麻豆文旦的起源

台灣文旦發祥地

台灣文旦從中國福建在西元1700年(清康熙)移入台灣嘉義、宜蘭等處種植,最早文史考究,約1850年時從台南新化地區移到現在台南市麻豆區北勢里「買郎宅」一帶種植。

 

這個地區種植出來的文旦品質極佳,當時清朝官員大為讚嘆,年年運回中國給清朝皇帝享用.因此有「御用文旦」之稱。到了日治時代,依舊是皇室貢品.甚至會在每年初結果時就派員普查結果數量,到了採收時,扣除不良果,其數量要能完全對上,全數送往日本總督府與皇室品嚐,當地人是沒有機會嚐到的。

 

國民政府遷台後,文旦栽種者也逐漸變多,種植區域慢慢拓展到整個麻豆地區,其他縣市也都有規模栽種,一般人才慢慢可以品嚐到文旦柚的滋味。

 


尪祖廟的地理位置

所謂的『尪祖廟』是目前麻豆北勢里的真實地名,前段提到的種植文旦柚品質極佳的「買郎宅」地區就是涵蓋在這個區域內,該地區「三元宮尪祖廟」因為是平埔族跟漢人共同祭祀的廟宇因而得名,也是全台唯一有供奉平埔族祖靈的廟宇。

尪祖廟的面積極小,是Google Map截圖中的橘色小區塊,這裡的文旦堪稱是麻豆文旦中精品中的精品、稀有中的稀有。

 


圖片中橘色圈起的小區塊就是尪祖廟產區

 


尪祖廟的文旦地位為何如此崇高

麻豆當地人對於尪祖廟地區生產的文旦十分看重,我們團隊透過當地居民親友才能慢慢建立起採購關係,甚至在產季開始前就先與當地人到尪祖廟向神靈進行叩拜之禮,啟稟我們即將採購這裡的文旦,請神明保佑一切順利。

 


尪祖廟是當地重要廟宇

 

這一小塊區域本來就是麻豆早期的聚落,因此能種植文旦的田地本身就不多,近年這個地區因為充滿歷史意義,政府也規劃為農業專區,除了原本房屋改建以外,也禁止在田地上蓋新宅,保留數量稀少的文旦樹。

 


文旦樹與三合院一起的畫面在這裡很常見

 


尪祖廟區域的土壤當地人說是『三層土』;第一層黏土、第二層石礫地、第三層沙地,由於黏土排水性差,導致文旦樹勢極弱,縱使是種植幾十年的老欉,看起來主幹還是非常細,也由於年年面臨生存危機,因此文旦果粒不大,養分卻非常集中,滋味有如飲高山茶的回甘感,真是非常優雅高級的滋味。

 


這裡的果園有一種寧靜歷史感

 

 

限量的尪祖廟老文旦

尪祖廟老文旦的文旦我們精選數十年老樹,果粒會刻意安排約3公斤6-7粒大小的規格,這個大小適中,再經過一個月左右的辭水,果粒會更為縮小,甘甜度再次提升,由於產地、果實大小都經過嚴選,因此數量真的非常稀有,是一年一度唯一品味歷史感、優雅感的限量機會。

 


底部平整大小剛好,是一等柚的特徵

回上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