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獻查到的資料,釋迦約1624年荷蘭治台時期,
由『東印度公司』從中美洲引進台灣種植,
真正開始商業化經營是在1980左右,
在1980年代以前,台東還是以稻米種植為主。
釋迦學名又稱『番荔枝』,但跟荔枝無關喔。
又因為外型凹凸不平,猶如佛教神祇釋迦摩尼佛的頭飾很像,
又被華人暱稱為釋迦。
現有的荔枝品種多為台灣自行選育,
品質跟400年前是完全不同檔次的產品。
台灣栽種的釋迦有兩個品種,一個是大目釋迦,
一個是鳳梨釋迦,平均甜度均超過20,精緻型栽種法。
大目釋迦是國人最愛的品種,目前最普及為『台東二號』,
2000年從台東釋迦農園選拔出來,再由台東農改場嫁接繁殖,
目前還有台東三號,品種持續更新中。
大目釋迦外型偏圓,甜度達20°Brix以上。
這一款釋迦籽多,是台灣人相當童趣的一款品種,
孩子常常邊吃釋迦邊從嘴裡噴籽,
儘管很甜卻又帶有一些回甘感,深受台灣人喜愛。
釋迦是一款高呼吸率的果實,收到請務必打開紙箱通風。
大目釋迦以手輕壓變軟即可用手剝開食用,
夏天收到包裹約2-3天就會轉軟,冬天可能約3-5天才會轉軟。
變軟的釋迦可以用保鮮盒裝起來冷藏,建議一週內吃完,
切記還沒軟之前不要冷藏以免變成啞巴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