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
18

  • 文章選擇

  • 社群分享

  • 立即選購

  • 回最上
  • 餐桌日常

    採山裡的香氣封存私釀

    餐桌記錄著家的味道,
    而經典的保存食「梅子」,

    封存著那一年專屬的春天故事,
    每品嘗一口,就回味一次。

    來自客人潘小姐的故事

    我是很眷戀家的味道的孩子。去年買了十斤的那瑪夏野生青梅跟胭脂梅,用來泡了三大罐梅酒、一大罐梅醋,還用剩下星餘蟲咬曬痕的梅子做了日式醃梅和梅味噌,那幾個被香氣圍繞的下午對我來說是個很美好的開始。

    一直以來,家裡會做季節果物的都是外婆,卻也有近十年歲月沒有這樣的工程了。老人家體力恢復得慢、逐漸提不起興致,但之前的幾大甕梅酒和梅醋留了下來,歷經多年的陳放,已經是圓潤醇厚的美味;被這個味道驚艷的我迅速消化了大量千金難買的陳年酒醋,直到外婆惟恐這些珍品被憨孫浪費而制止後,才興起了承接這份美味的念頭。

    我向來就是個急性子,是那些被外婆靜置在餐桌下多年的瓶瓶罐罐,教會了我時間給予的,往往是科技也難以速成達標的深度體驗。

    今年的梅花開得燦爛、希望會有個豐收的梅季,讓更多人能體會手作季食的溫度,創作屬於自己家的味道。

    來自客人Kiki的故事

    微涼的晚風吹來,風裡夾雜了淡淡的青草味,細細ㄧ聞,原來是收割後的稻草香。 這稻草香勾起了我兒時深刻的回憶。

    小時候家裡廚房的邊角,總有好幾甕,像是藥酒、醃漬的薑、醃蘿蔔乾等,這些瓶瓶罐罐是爸媽的寶貝,有好幾次想要頑皮地偷偷開瓶蓋,但總是會被發現,除了被ㄧ陣碎唸之外,再來就是要和那想開蓋的好奇心奮戰,因為那瓶罐裡的滋味太迷人了。

    如今身為母親的我,看著靜靜待在角落的瓶瓶罐罐,心裡笑著。原來我和當年的爸媽做著同樣的事,而我的孩子也同樣為瓶罐裡的味道所著迷,只不過它換了主角—青梅。它可以是梅酒、梅醋、或是脆梅...百變的角色,酸甜的滋味,很難讓人不被它深深吸引。

    如今想來,小時候生活環境雖然清苦,但所堆疊的回憶是幸福的, 而我的孩子,正延續並且享受著這份幸福。

    梅子果實酒 材料:那瑪夏有機野梅5斤、酒(米酒頭、伏特加、琴酒各有風味,梅與酒比例1:0.9~1)、糖(紅、白冰糖、二砂糖、黑糖風味亦各不相同,約為梅子重量的40~50%)。

    山裡的香氣
    知果堂獨家梅酒香料包

    應和著林大哥那瑪夏有機認證的野放梅園,山裡的一切是這樣豐富、純淨又令人驚喜,
    故此我們特別收錄了幾款「台灣山裡的香氣」,讓大家不僅更認識這塊土地的風情,
    更能在手作的過程中,也把對自然的尊敬和著愛意,傳承下去。

    將梅子洗淨、
    泡3~4小時的水去澀味

    將梅子晾乾
    (務必確認風乾,否則易發霉)

    用牙籤剔除梅子的蒂頭
    (不然會有苦澀味)

    將梅子一顆顆畫十字刀

    放入罐中,梅子和酒的比例: 1比0.9~1,冰糖約40~50%(可分批放完,類似兩周放一次糖,梅子才不會皺掉)

    放入「山裡的香氣」
    知果堂獨家梅酒香料包

    封罐、可貼上製作日期及配方,靜候至少半年以上再開罐品嘗。

    日式梅酒

    作法亦同,
    知果堂日式梅酒香料包採用
    來自埔里台光香草園的乾燥紫蘇葉。

    酒使用米酒頭,
    糖使用白冰糖,色澤較澄澈。

    認識香料梅酒中各個狠角色

    唇形科的紫蘇原產於東南亞和中國中南部。喜歡生長在溫暖濕潤、陽光充足的地方,以排水良好、土質疏鬆之砂質壤土種植佳。紫蘇嫩莖葉可當蔬菜吃, 或烹調海鮮肉類,亦常作為漬物調味和染色料,或調製成各式飲品,是很好的調味料。

    木犀科的桂花 原產於亞洲 ,屬亞熱帶常綠灌木,被廣泛種植為庭園樹 。桂花全年均可開花,以秋季最盛,花香淡雅迷人,名字 又與「貴」諧音,有榮華富貴之意, 常入詩歌。桂花常用來泡茶、釀酒、製成桂花糕、桂花釀等, 食用延伸廣泛,可謂妙用無窮 。台灣桂花樹大多是開雄性花植株,因雌雄異株的關係,所以我們常見桂花,卻很少見其果實。

    屬於樟科的馬告又稱山胡椒 ,是台灣香料界新寵,香氣類似胡椒和薑的綜合,頗令人平心靜氣。 多散生於台灣中低海拔山區, 100 到 1,500 公尺的山地均可見到, 為著名先驅樹種, 每年5到8月可採收。 蒸餾出的精油可用於化粧品、醫藥製品原料。 原住民常用以代替食鹽,百搭的特性讓馬告在料裡的運用上延展性極高,是原民朋友眼中山裡的瑰寶。

    樟科的土肉桂,常見於台灣低海拔闊葉林,分佈於海拔 500~1,500 公尺, 樹皮有辛辣的肉桂香味,可代替肉桂。 樹根也可食,鄒族人拿來作零食吃, 阿美族則將它的果實搭配檳榔食用,是常見的香料。入酒、燉肉、烘焙皆非常適合。

    芸香科 的食茱萸, 因葉柄及心部常呈紅色,全株有刺又有香蔥味,又名紅刺蔥。 臺灣全島低地及中高地森林,尤以火燒後之新生地及崩落裸地,常可見其蹤影,多分部於台北、台中、南投、屏東、台東、蘭嶼,山麓至海拔1600公尺山區。 刺蔥自古以來即為入藥植物, 嫩葉具強烈香氣, 藥用、入酒,作成佳餚(如刺蔥炒蛋)皆為普遍用途,古時亦用以避邪 。刺蔥子果期為 10~12 月,味道與葉子大不相同,吃起來帶有柑橘香及花椒 屬的辛麻感。

    芸香科的優利卡(Eureka)檸檬,全台產量 80%集中在屏東縣,以九如鄉栽種面積最廣,是台灣檸檬之鄉。 檸檬經產期調節全年均可產,六到九月為盛產期。完熟後的Eureka呈黃色,香氣更佳、酸度略降,台灣檸檬因多用以榨汁,故盤商通常都收未完熟的綠皮檸檬取其酸度優勢。近年檸檬入菜的西式料裡盛行,故完熟的Eureka、梅爾檸檬 、萊姆,可望有被更多人認識、運用的機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