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 — 許哲瑋
台灣龍眼樹有數百年的生長史,
柴燒焙龍眼的技藝也是世界第一。
生在台灣我們可能不覺得她特別,
因為它隨時就在身邊。
出國時帶上一包,妳會發現
故鄉的土和空氣正陪伴著你。
中國歷代最知名的醫藥學家,同時也是《本草綱目》的作者李時珍講過:「食品以荔枝為貴,而資益則龍眼為良,蓋荔枝性熱,而龍眼性和平也」,華人食用龍眼已有悠遠歷史。
龍眼跟荔枝一樣屬於無患子科,盛產於北緯20-28度的亞熱帶、熱帶氣候,相傳發源於中國華南地區。由於華南地區古時交通不發達,文獻也不若黃河、長江流域豐富,因此最近的龍眼紀錄出現在距今2000多年前的漢朝(西元前100年左右),若是資訊順暢,相信龍眼栽種可能不只有2000年的歷史。而台灣如同華南地區一樣資訊不通暢,最早的龍眼栽種歷史在清康熙55年「諸羅縣志」,由大陸移民帶入台灣種植。
龍眼,西漢時期即為進貢皇室的貢品,當時「十里一置,五里一堠,奔騰死亡,蛇猛獸毒中之害者無數」,全為了讓龍眼快速送達皇宮,因而得名「龍眼」。又因大陸廣西(桂)產量豐富,加上外型圓,被稱作「桂圓」,也有一說是因為龍眼採收期,正是桂花開花期因此得名桂圓。另外古書《齊民要術》有提到:「龍眼一名益智,一名比目。」這兩個則是龍眼比較少被知道的別名。
據農政單位研究發現,台灣龍眼的品種有70餘種,不同於多數水果作物,皆為農改場改良因而得名:台農X號。龍眼多數是生長於山林之間自然演變的品種,也因此命名上多以人名、外觀、風味來命名。目前全台主要栽種品種有:粉殼、紅殼、韌蒂、菱角等四種,其中風味濃郁、果實較小的「粉殼」品種,約佔60%左右。但隨著鮮食市場的需求,果實較大的「韌蒂、菱角」逐年增產。
台灣近十年來龍眼種植面積約11萬公頃(約16.5萬個標準足球場)左右,產量約在9萬公噸,批發價格一公斤約40元左右。唯獨2016跟2017遭遇寒害跟颱風,造成收成率下滑,價格飆漲。2018年天氣穩定,品質優,結實累累,可望創下高產量紀錄。以下是近十年產量跟耕作面積的線條圖,可見耕作面積幾乎沒有改變。
龍眼適合種植在亞熱帶跟熱帶氣候,還有排水良好的丘陵地形,在台灣以台南東山、南投中寮兩地最為知名,這裡的人們多半依山開墾,除了龍眼以外,也會種植香蕉跟柳橙等作物,沒有居山的悠閒感,反而是一整年的忙碌─「春收、夏收、秋收、冬收」的馬不停蹄。
問他們為何這樣拚?他們說為了養育下一代。龍眼跟柑橘在台灣都是稀鬆平常的作物,單價並不高,老一輩農民常說拚了一整年獲利不到台幣三十萬,多樣種植圖的不是大富大貴,而是養家活口。
早在先人入山(東山、中寮)開墾前,這裡的龍眼樹已經遍佈,變成自然環境的一部分,毫無違和感,既守護山林又守護大山下的子民,龍眼是最佳的水土保育果樹。山上人的日常跟經濟活動都跟龍眼息息相關。
據東山賀老寮吳侃薔的祖譜顯示,他的祖先200年前即到這裡開墾,
放眼望去除了滿山的龍眼樹什麼都沒有,靠山吃山靠海吃海,龍眼養大這裡的居民。
矮化樹幹、修剪枝條作為煮飯燒柴、房屋建造、秋天烘焙龍眼之用。至今東山許多老宅的建築枝幹都是彎曲不直,就是使用當時的龍眼木,歷經數個大地震至今屹立不搖。
龍眼花開,當地人疏花曬乾製成茶包,這時山上人會請養蜂人到山上放蜂箱,蜜蜂需要食物,龍眼需要授粉,彼此一拍即合。通常龍眼林免費提供,但離開前蜂農會以今年新收的蜂蜜來交換這陣子的打擾。
龍眼採收後一日就會乾殼,據當地居民說法,以往交通不便,從山上運送作物到港口交易需要徒步十天,所以採收龍眼鮮果販售並不可行。於是龍眼乾燥是200年前就在做的事情。當地人,使用冬天修枝已曬乾的龍眼木,龍眼低溫燻焙水解,6天5夜,沒日沒夜。台灣獨有的柴燒龍眼文化,在這樣刻苦的歷史背景誕生。
為了運送方便與耐儲存才有今日的柴燒龍眼,而黑膠感就是果汁經過長時間不超過60度的慢火燻焙,蔗糖經水解,慢慢轉化成葡萄糖跟果糖的成果,淡淡的龍眼木香風味是額外的收穫。
龍眼產業是台灣少數說得出來的循環農業經濟,龍眼樹成年後守護著土地做好水土保持,每年長出的龍眼養育著這裡的人們,柴燒的材料來自修枝的龍眼木,燒完的灰燼回到龍眼樹下作堆肥平衡土壤酸鹼值,而柴燒龍眼肉進到我們的肚子裡,照顧我們的身體。
龍眼除了台灣、大陸盛產以外,東南亞地區由台灣人帶入技術,近年來也蓬勃發展,據說品質很不錯,乾燥的方式略有不同, 這裡我們引用了夥伴─仙湖農場吳侃薔的圖表跟大家說明:
台灣的柴燒龍眼非常具有文化深度,東山當地人稱這個焙龍眼的地方叫「焙灶寮」,三個字寫實刻畫當地人生活模式。焙,烘焙龍眼。依著山勢設立,山的下方挖洞燒柴,讓熱氣順著山勢而上,山的上方做成一個平台。
上面有灶,兩個灶。一個灶給人煮飯,一個灶烘龍眼。寮,簡易的房子。烘龍眼的時候,日夜守候,農家就睡在龍眼灶旁的木格柵平台上,怕下雨,用龍眼木跟竹子草草蓋了屋頂,就變成簡單的,人和龍眼共同生活的房子(寮),即「焙灶寮」。
這一期的龍眼特輯,知果堂走訪東山跟中寮,跟這裡的合作農家聊聊天,大家莫不對於柴燒龍眼的風味感到驕傲,也讓我們看見台灣還是具有深刻百年的飲食文化,只是沒有發掘。許多人說柴燒太辛苦,無人繼承,終將變成歷史,但我們訪問阿薔之後有不同的想法。
阿薔說烘焙可以用機器替代,只是燒的是龍眼木,原來的循環經濟還在,控制火侯跟時間,一樣有窯燒的美味。去殼去肉可以用機器替代,只是願不願意投入研發。焙灶寮依舊存在,但傳承的意義大於生產。在經濟發展與歷史傳承取得並進的方式,沒有誰厲害、誰淘汰的問題。
農業就是需要大家懷抱著正面的態度,不斷思考前進的方式,我們努力為下一代保留機會跟文化的根基,下一代將因此為傲。台灣人到處出國讚嘆人家的古蹟跟飲食文化,為何不換外國人也有機會來讚嘆我們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