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圖 — 許哲瑋
台灣有一款水果可以紅100年嗎?
有!鳳梨。
鳳梨在清朝末期(1694)從中國傳入種植,一直不被關注,一直到1902年日據時代,開始有步驟次序的管理,搭配加工產業,台灣鳳梨在這時候立下基礎,爾後全台開始種植鳳梨,也有了台人 林發先生,帶領數百名台人移居日本石垣島種植鳳梨的歷史事件。
讓知果堂簡單地跟大家說說這100年發生了什麼事情,與見證這100年的主要鳳梨品種因應市場需求的轉變。
鳳梨源於美洲,後來傳入歐洲、亞洲,而台灣最早的鳳梨品種自清朝從中國移入台灣種植,俗稱『在來種』,這個品種果實比拳頭大一點,果目有尖刺且纖維粗糙,不適合鮮食、也沒辦法加工,是人人厭的惡果。
在1902年日本據台,日人企業家岡村庄太郎在高雄鳳山設立工廠開始鳳梨加工,當時在來種鳳梨果實利用率只有30%,在1922年為了提升產品競爭力,從東南亞與夏威夷引進開英種鳳梨,也就是現在俗稱的土鳳梨品種,所以土鳳梨非本土品種,台灣也沒有鳳梨原生種,最早期的在來種依舊是外來水果。
開英種酸度略高、滋味濃郁,適合加工,解決了原料匱乏的問題,工廠爆增至百家,短短的十年左右,台灣鳳梨罐頭的外銷量就僅次於夏威夷跟馬來西亞,世界排名第三。
由於開英種鳳梨適合紅土土質,於是種植區域擴及到彰化八卦山脈沿線,帶動當地鳳梨加工產業,中部地區的大城員林當時就工廠林立,都市的發展在那時候立下基礎。
當時由於日本政府要整併鳳梨產業,除了制定法規以外,也建立各種檢查措施,並且進行大規模的整併,當時就有台灣鳳梨大王的林發,不甘心被整併,於是帶領著幾百名台籍農夫移入同為紅土的石垣島種植鳳梨。
後來太平洋戰爭爆發,美軍實施馬口鐵禁運,鳳梨罐頭的包裝材料瞬間沒了來源,加上戰火的摧殘,台灣鳳梨罐頭短暫停頓,待國民政府接收台灣之後才重新開始,到1970年代,台灣鳳梨罐頭外銷,達世界第一。
到了1980左右,鳳梨加工背後所需要的平價原物料來源,因為人口外移到都市打拚,導致成本提高,加上東南亞鳳梨種植維持相對低價,於是不少工廠選擇外移,鳳梨罐頭加工因而沒落。這時候的鳳梨逐漸轉為國內自用為主,也陸續推出許多品種,但真的大紅大紫的,莫過於台農17號。
1998年台灣農林廳正式命名了這一款台灣鮮食驕傲的台農17號鳳梨,由傳統的開英種鳳梨衍生出來的品系,適合全年種植,其中以3-6月採收的品質最佳,甜度高、果肉細緻,就是我們熟悉的『春蜜鳳梨』、『金鑽鳳梨』,也是外銷的主要品種,紅至今日。
17號鳳梨,因為最好吃的季節就在春天,吃起來猶如飲蜜,因此又稱春蜜,也有人說金鑽鳳梨。根據農政單位統計,台灣的春蜜鳳梨種植面積有1萬公頃,總年產量約50萬公噸,外銷量約2.7萬公噸,多數銷往中國大陸。
鳳梨種在土裡,一顆鳳梨從種植到採收需要18個月,在種植下去的第10-12個月,會使用乙烯幫助鳳梨開花,結果後,視情況幫鳳梨套袋防曬,通常在每年的3月左右進行。鳳梨不需太多水分,也喜愛惡地,土壤越是貧脊,品質越好。
二年級鳳梨指的是鳳梨在採收後不耕鋤植株,放任鳳梨繼續生長,等到第二年再長出來的鳳梨就是二年級鳳梨,通常鳳梨不耕鋤的話,還會有3年生以上,甚至更久,只是果實會越來越小顆,每一株也不見得能夠結果。
二年生以上鳳梨是許多老饕的最愛。
二年生的鳳梨果肉異常細緻,誇張一點的說法是:猶如在吃水蜜桃一般。但是因為盤商的收購價比照一年級鳳梨,加上兩者照顧的難度天差地遠,也因此多數生產者不會投入二年生鳳梨種植,種植者多半是有其他事業支撐。
多數人對於土鳳梨的印象就是十分酸澀有味,適合加工。但其實土鳳梨在每年國曆六月左右,就那短短的一兩週,口感跟甜度很類似春蜜鳳梨,在風味上則是大勝春蜜,許多生活在還沒有春蜜鳳梨世代的人們,至今依舊念念不忘六月的土鳳梨。
鳳梨中有一個品種叫做牛奶鳳梨,果實成熟時,外皮不會轉黃,果肉呈現白色,卻是非常細緻,甜度也很高,比起其他鳳梨品種,其更害怕日曬,一般僅適合種植於中部地區,如嘉義民雄,約在涼爽的中秋前夕採收,是一款十分有特色的鳳梨品種。
鳳梨在台灣從一個外來種水果變成世界第一銷售量的加工品出口,爾後又轉為內銷,近20年因為春蜜的傑出風味,吸引了中國顧客的喜愛,因此種植面積不斷放大,加上嚴謹的選果外銷流程,有機會變成如紐西蘭奇異果一般的本產代表水果。
唯一比較擔心的是,鳳梨經常被當作政治操作的水果,常常對岸只要一停收,本地市場就立即崩盤,也道出台灣鳳梨出口過於仰賴中國的窘境。台灣鳳梨依舊需要仔細評估自己在市場的地位,接著安排更合宜的行銷計畫,才有機會在世界舞台佔有一席之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