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可以認識很多朋友,
又可以賺很多錢,當然也可能賠很多,
我覺得很好啊!」
在1962年 台南玉井農家 鄭罕池先生(台灣愛文芒果之父),從美國佛羅里達引入愛文芒果在玉井種植後,經過幾十年的演化,形塑了台灣芒果產地的地貌,也養活了台南靠山地區與屏東靠海地區的許多家庭,很多人靠著每年一收的芒果,養育小孩、成就事業。
台灣的愛文芒果主要聚集在兩個地區生產,一個是屏東沿海的獅子鄉、枋寮鄉,枋山鄉,最早5月初開始採收,接著6月初台南靠山的楠西、南化、玉井開始採收,在風調雨順的時候,兩地的芒果總是同步豐產。市場一時半刻消化不完,價格就會走跌,這時候的芒果可真是優惠又美味。
我們楠西的農家 李大哥是農三代,在2010年回到故鄉務農,他說在阿公的年代,那時候楠西主要以雜糧水稻、柳丁、土芒果等淺山丘陵適合種植的物產,後來鄭罕池先生在玉井成功量產愛文的消息迅速傳到隔壁的楠西鄉,於是開啟了附近幾個鄉鎮改種愛文芒果的歷史。
在屏東的西南端,恆春半島上狹長的30公里,『以前種植蕃薯,蕃薯拿來賣,地瓜葉則是養豬』,我們的二代芒果農家這樣回憶著。這裡落山風很強,從前只有種植根莖類作物比較合適。
後來愛文芒果的好價格傳到台灣最南端的恆春半島,這裡的人們也開始種植愛文芒果,透過技術改良讓芒果適應這個地區的風土,聽郭大哥說,以前長輩在種植芒果時,還是用擔地瓜的扁擔作為量測芒果樹種植間距的工具,這裡的愛文比台南足足早了一個月採收,在物以稀為貴的市場法則中,屏東人因芒果獲得更大的財富收益,春天時台一線沿山滿滿的白色套袋,是農民寄望著一整年豐厚收入。
芒果最累的點是什麼?『夭壽熱啦』!
這是台南跟屏東農民一致的回答,屏東枋山屬於熱帶氣候,5月氣溫可能就高達30度以上6月採收的台南,那時候台灣正值夏天,30幾度的高溫也很日常,我們有幾次跟隨農家一日生活,早上4點半太陽剛剛升起就已經在果園裡採收,通常在早上9點半離開果園(如果採收不完還是必須硬著頭皮繼續),回到分裝場後進行後續的工作,9點半之後的烈陽太熱情,光是站著就會中暑(苦笑)。曬傷後的脫皮,是努力工作的認證 。
果園裡不只溫度高,虎頭蜂暗藏其中,隨時準備叮咬靠近的人。
以屏東果農來說,芒果大概5-7月採收、8-9月修枝(讓芒果休養生息),10-1月(農曆年前),約有4個月很空閒。過年前後芒果開花,接下來就要疏花補肥等等,等到花謝結果後,大約4月底開始套袋,準備採收,年復一年(台南則是上面日期加上半個月至一個月)。
枋山的郭大哥因為離海邊很近,擁有漁船的他,會趁著四個月的休息時間,出海繞繞,或者跟朋友家人去旅遊。經營產銷班的台南李大哥,則是趁農閒期包遊覽車,邀請班員們四處旅遊 慰勞大家的辛勞也強化班員的聯繫。
台灣芒果的品質與風味,在亞洲具備領導地位,有別於一些作物必須要仰賴政治訂單,成也政治、敗也政治,決定銷量的不是市場需求,而是國與國之間的政治博弈,芒果的外銷多是海外顧客因為喜愛而購買,訂單來自消費者的需求,相形下穩定不少。
從愛文芒果在玉井種植成功,創造了當地很多富裕仕紳,現在很多當地的透天都是靠芒果賺到錢蓋的。時至今日屏東、台南也有不少農家因為芒果而賺進大筆現金。這幾年不少年輕人也返鄉投入芒果種植,加上政府的關愛:各種災損補助、設備補助、技術支援,甚至連包裝資材都有補助,有助於持續推進芒果產業。
期待農家在資源豐沛的情況下能夠持續提升品質與開發新的品種,讓台灣芒果持續在國際發光發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