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什麼農民會有既害怕颱風
又希望颱風來的矛盾心理?
為什麼每年都有作物崩盤,
需要重複上演拯救農民的劇情?
為什麼台灣有機栽種面積不到3%,
卻依然支撐不了
這樣少數的友善栽種生產者?
這次的農者臉譜融合問答,和大家分享幾個可能打破對農業浪漫想像的產地一線回饋,
由知果堂非常推崇的兩對無毒檸檬生產者─財哥范嫂(種植Eureka和萊姆)以及大治舒奈(種植梅爾),娓娓道來他們生活的酸甜苦辣。
早上7點半的屏東其實就已熱得很,太陽熱辣辣地,南國的夏天果然名不虛傳。說到九如里港,這帶可是台灣檸檬首屈一指的產區,
地理位置的關係,這裡的檸檬又酸又香,可說是台灣的驕傲,小島7成的檸檬都來自這裡,品質不在話下。
九如有三寶─#檸檬、鱉和泰國蝦;
屏東有三寶─#南風、火蟻、大太陽!(農民真是文辭並茂)
其實九如的鱉和泰國蝦產業已沒落,不過檸檬似乎蒸蒸日上,最近跟對岸連鎖餐飲集團簽了契作合約,「吃炸雞配檸檬汁」儼然成為風潮,雖然外銷風險相當高,卻也不可否認屏東檸檬在國際舞台中耀眼卓越的成就。
財哥的爸爸本身是開農藥行的,范嫂也在連鎖農藥行當了好幾年員工,他們表示即便是轉種無毒10年後的今天,地方還是投以異樣眼光,父母也依然會叨唸,自己偶爾也會矛盾。「其實一開始做無毒真的很火大,很矛盾啦。想堅持不用藥,付出比一般慣行(農法)多很多的照顧心力和時間,犧牲2/3的產量,結果好不容易產了一些檸檬,卻只能賣到跟慣行一樣的價錢,甚至比慣行還便宜!
註:因為慣行的A級果用藥物管理又大又漂亮又多產,無毒的產量只有慣行的1/3,其中A級果又極少,稍微一個小斑點就淪為B級果,盤商當然以更低價收購
長期下來,你心裡會覺得很不平衡,很矛盾,會開始質疑自己,越做越火大。現在孩子大了比較沒那麼有壓力才好一點。」
「不過,當你越認識農藥的世界,你真的會越想要保護自己,越想要遠離它。」長年在農藥行顧店以致當時身體感覺有點慢性中毒的范嫂,對於農藥對身體的毒害有深刻體會,也知道多數人會直接將檸檬切片泡水喝,而農藥總卡在表皮油包旁邊,所以,無農藥栽種就變成想遠離農藥的他們,唯一的選擇。財哥表示,就連在地農會的人也鼓勵別人「要買檸檬還是要『買你認識的』」。
「農業就跟期貨一樣,其實一切用錢都算得出來。」 梅爾檸檬農大治直指核心的一句經典。
為了讓產季的收入可以維持一年的家庭支出,對於農民來說,能顧好農產品,盡快賣完,又賣個好價錢是他能否繼續靠這行養家活口的關鍵。這樣的壓力下,塑造了一個相當現實的農業第一線,產季過了,許多農民要靠背肥料、在其他農場打零工或做技術活來維持生活,所以大治一再強調「務農一點也不浪漫」,沒準備好每天不斷解決問題,在大熱天重複做同樣的體力活的準備,最好別貿然投入。
也不是農民沒良心想毒死別人,只是,在現行的農業產銷結構中,面對採收就得趕快賣掉,不然壞掉形同垃圾的農產銷售壓力,與消費者失聯的生產者,最後只能在拍賣市場的價格中,看見自己務農的價值(儘管價格不盡然能展現價值),也依據這樣的換錢標準推敲消費市場的需求,評估自己究竟要怎樣種植,以及要在意到什麼程度。目前並沒有有機、無毒農產的收購規則(畢竟產量極少),只有「越大越美越便宜越好」的鐵律。於是,從種植到送進你我嘴巴,有許多隱藏的潛規與臆測無法言明,需求和價值單單只以「錢」的形式被溝通傳遞,錢沒辦法反應的一切通通不算,導致生產者和消費者皆感無奈為難。
財哥:「八八風災前,盤商收購檸檬一台斤均價2~4塊,偶爾甚至掉到只剩1塊,風災後許多食安問題浮上檯面,收購價提升,平均有10元以上。前陣子大家看檸檬價錢又好了,農民一窩蜂又開始種檸檬,今年可能又會掉回個位數了。」
哪個好賣種哪個,等到大家的果樹都長大可以結果時,才發現大盛產,價格崩盤。目前缺乏公共角色介入管理農產產量、穩定農作物價錢,(也不是缺乏,而是農會主力於放款補助賣肥料。整合產地、規範標準、穩定品質價錢、產區聯合行銷等是人民的需要,卻沒有公部門真正願意投入),於是農民像失去母雞的小雞一樣各自為政,到處亂竄,越發往投機的方向跑。怕滯銷而落得血本無歸的生存壓力下,人們管不了以後,管不了合作,管不了生態,只能現在賭一把,來年或可好過些。
缺乏全台果物總產量盤點,鼓勵農民依據市場計劃生產的機制,二級加工產業普遍待升級、產區小農品牌林立無法合作經營成共同的品牌合力銷售(如紐西蘭的Zespri、美國的Sunkist),消費者時不時便得扮演拯救農民的英雄,大蒜洋蔥柳丁香蕉火龍果,未來的酪梨、檸檬….都可謂舊戲重演的假議題,再搭上政治意識形態來炒作分化,其實如果公部門認真要著力改善,「搶救XX農」的事件是可以不用再發生的。儘管在一線的農民和相關單位彼此不盡然是完全無知的,卻只能眼睜睜看著某種作物崩盤,或矛盾地賭颱風來,以穩住過量農產的價格。
靠食安和風災才能尊重生產者的市場環境,國民所得不高多數家庭消費不起友善食材的事實,俗又大碗CP值至上的普羅消費慣性,一步步導引彼此投機取巧走捷徑,專注在眼前立即可獲得回報的好處上。然而生態永續的價值、交換過程人與人之間連結信任的價值,並不盡然在採購當下反映於價錢上。而無法彼此信賴的結果,卻不是我們真正的期盼,甚至也無力承擔。
也許食安過後,搶救農民的新聞熱潮過後,大家再次回歸到一個沒辦法多麼在意的日常軌道中, 不過透明互信甚至更低碳的產地到餐桌流程機制,依舊需要大夥參與共構, 而這一切還是從認識真實開始,也是知果堂書寫果通信的意義。
前陣子《做工的人》這本書相當暢銷,因為把工地一線面貌如實呈現,一點也不矯情。 而這篇比較赤裸的農產業觀察及觀點,雖有可能讓人看起來不太舒服,卻是採訪中, 兩對有理想堅持、用身體力行又有guts的檸檬農,不約而同表達出的心情和對台灣農業的寄望。
誠然我們都有感於農業是個天生被設計出來必須合作的產業,也期待有整合的角色, 終結(減緩)這種彼此猜疑無法共好的困境,但覺醒來自同理,同理始於傾聽, 當我們越貼近,就越能站在一起發揮創意,讓堅持的人好好地堅持下去。
最後,謝謝每位果通信的讀者,有您一起貼近,一起相信著,真好。